11月20日,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(fā)布會上獲悉,2023齊魯水文化論壇將于11月25日在濟南舉辦,全面推動水文化與現(xiàn)代水網融合共促、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。
此次論壇以“齊魯水文化與現(xiàn)代水網建設”為主題,由省水利廳主辦并負責整體策劃,省文化和旅游廳、山東社會科學院、山東黃河河務局、省政府發(fā)展研究中心聯(lián)辦。論壇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,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時期治水思路和保護傳承弘揚利用黃河文化、大運河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緊緊圍繞山東治水實踐,打造“以水鑄魂、水興齊魯”水利特色文化品牌,為推進新時代水利高質量發(fā)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。
會上,省水利廳一級巡視員張建德介紹,此次論壇會期一天。上午議程為開幕式、主論壇,與會領導嘉賓將圍繞論壇主題進行致辭、主旨演講、特邀報告等,還將啟動“沿著水網看山東”。下午設兩個平行論壇,將分別圍繞“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保護傳承弘揚水文化”“以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為引領全面加強現(xiàn)代水網建設”兩個主題,邀請水利部、清華大學、河海大學、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全國著名水文化、水利專家進行研討。同時,邀請省直有關部門(單位)、省有關高校、科研機構負責人,各市水利、文旅、黃河河務部門負責人開展交流。同日下午,還將成立山東省水利科技專家咨詢委員會。
2022年8月,國家賦予山東建設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(qū)的光榮使命,山東成為黃河流域唯一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(qū)。今年11月中旬,水利部在山東召開加快省級水網建設現(xiàn)場推進會,向全國推介了山東現(xiàn)代水網先導區(qū)建設的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。近年來,山東把水文化建設作為治水興水重要內容,將“文化鑄水”作為“六水共治”重要舉措之一,提出“十個一工程”,不斷深入打造“水韻山東”“水美山東”“水興山東”等獨具齊魯特色的水文化品牌。
“十個一工程”分別是舉辦一項水文化高端論壇、出版一套水文化精品叢書、認定一批水文化特色遺產、推廣一批水文化教育基地、打造一批水文化齊魯品牌、創(chuàng)建一批水文化標桿工程、搭建一個水文化智慧平臺、創(chuàng)辦一本水文化專業(yè)期刊、形成一批水文化學術成果、建設一個水文化專家智庫。
即將召開的論壇即為我省首屆齊魯水文化論壇,將邀請學術大咖、文化專家、國內水利行業(yè)權威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,共同就水文化遺產保護、水文化齊魯品牌打造、水文化智慧平臺搭建等議題深入交流,共商水網建設良策、共話治水興水實踐、共謀水利發(fā)展大計,為我省加快構建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(qū)、打造水網建設“齊魯樣板”匯聚強大智慧動能。
近年來,山東持續(xù)構建治河工程與黃河文化融合展示帶。黃河山東段河道長628公里,占下游河道長度的80%,全線均為地上懸河。束縛河水的蜿蜒堤防,歷史悠久、工程宏大、技藝浩繁,具有防洪、生態(tài)、文化等多重屬性,是黃河治理文化的重要載體。我省打造了806公里標準化堤防,集聚了“防洪保障線、搶險交通線、生態(tài)景觀線”功能。依托黃河兩岸防洪工程,我省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(山東段)及沿黃河文化體驗廊道建設,新建、改建82處主題文化園區(qū)、教育基地、主題展館,建設3處傳統(tǒng)治河技藝展示體驗基地;維護提升9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(qū)。兩岸堤防串聯(lián)生態(tài)景觀、文化園區(qū)、沿黃村落,形成了軸向貫通的黃河文化體驗廊道主風景線,撬動了以黃河文化、生態(tài)休閑、鄉(xiāng)村度假、特色旅游等多業(yè)態(tài)文旅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
聚焦推進“水網+文化旅游”,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王炳春在會上表示,山東將以“水利+文旅融合發(fā)展示范帶”建設為總抓手,統(tǒng)籌河、湖、庫、渠、塘等涉水旅游資源,以黃河、大運河、小清河等重點水系為依托,打造涉水的特色旅游景區(qū)、旅游度假區(qū),推動景區(qū)度假區(qū)迭代升級,不斷豐富文旅新場景,形成河流水系串聯(lián)、資源有效共享、錯位差異發(fā)展的特色水利風光旅游帶。